五福风劲万象新 华章再续启新篇

最新信息

五福风劲万象新 华章再续启新篇
2022-10-11 09:17:00
五华,因山而生,靠石铸魂,涵养出“硬打硬、实打实”的干事创业底气,触摸经济发展脉搏,经济发展处处呈现新气象。
  从“山旮旯”到高速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拉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从工业立县到制造强县,始终坚持重实体、兴实业……这座百万人口大县,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华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4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巍巍五华山,滔滔琴江河,风劲潮涌催征帆。五华县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按照市委“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和县委“551”工作举措,牢固树立“产业兴县、制造强县”理念,抢抓老区苏区等政策机遇,为高质量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打造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而努力奋斗。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奋斗岁月
  以发展为首要干群同心谋振兴
  “当时领导问我3个月能不能把项目用地征收下来,我说45天足够。”时任安流镇龙中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国钦立下军令状。在场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若完不成任务到时就难下台阶了。
  这是投资50亿元的梅州五华循环经济产业园,“它是五华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重点项目。”陈国钦带头作表率,腾出征收的300亩土地,并把征地款全部返还村民,同时发动老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动员,最终在45天内如期交出了454亩项目建设用地,确保项目顺利施工。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十年来,五华干部驰而不息转作风树新风,营造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今日的五华干部,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五华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一个地方的事业发展,关键在干部,根子在作风。
  华城镇齐乐村干部奋战53天,完成外立面风貌管控并实施“四小园”乡村振兴项目;龙村镇湖中村“80后”村党支部书记何俊霞带动后进村变先进村……五华不断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017年,五华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工作,抽调432名县直机关干部联系120个村,其中30名为第一书记,打造从机关到基层、从部门到基层上下联动的工作新局面。
  关键在人,根本在干。从2012年的“工业立县”,到2022年的“产业兴县、制造强县”,五华始终把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景田集团在五华投资建设了该集团的第16个生产基地,首条生产线已投产;总投资120亿元的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4台机组全部实现投产该项目,二期项目开工;成功创建茶叶、丝苗米、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奥体中心、足球小镇(一期)、元坑足球文化公园等文体项目的建成投用,都为五华的发展增添了更强后劲。
  十年来,五华园区建成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至10.5平方公里,年均扩大面积0.55平方公里。随着五华“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压减到半个工作日。目前,五华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万户,位列全市第一。
  “看好五华,投资五华,企业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从2006年产值3亿元,到现在增长了十倍以上,目前年产值突破50亿元。”广东辉骏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程光华说。
  以融合为抓手城乡共融亦共荣
  琴江新城,高楼迭起。“过去是遍地农田和草房茅屋,如今的五华真要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市民张志华说,每当华灯初上,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总感叹“变化真大”。
  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这种最直白的方式,叙说着五华十年之变:高铁从无到有、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矗立其间。“现在提到五华,就是足球之乡、工匠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我们很自豪!”市民刘杨说。
  行走县城,长乐公园、琴江公园、老河道公园……“家门口”的公园在五华县城有10个。十年来,五华累计新增休闲活动场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彰显了五华县委、县政府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信心决心。
  走进五华县城下岗坝老旧小区,整体环境焕然一新,美化了楼房外立面,绿化带内草木长青,机动车、电动车整齐摆放,路灯、监控等设施齐全,居民三三两两晒着太阳聊家常。
  十年跨越换新颜,从县城到乡镇,全县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
  在华城镇,黄埔村依托武状元李威光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湖田村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化,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基地;该镇沿河沿江地带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打造“资源+”的集约化。
  五华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既要美丽农村,也要美丽经济。十年来,五华跳出了单一的农业产业,从前期的耕山种田,在山上种植茶、柚、柿、药,在田里种薯、米、果、蔬,到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品种越来越丰富。
  五华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为平台,目前已有43家生产基地和2家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平台,每天经过这里被送往“双区”大市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达10余吨。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五华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前正全力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机遇,规划建设1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让其成为五华县乡村振兴的龙头示范和标杆。”五华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炜宏说。
  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暖民心
  “万校长,有成效了!”五华县第八小学校长古建成看到今年秋季招生情况,学生从200人飙升至700人,第一时间向五华县南山小学校长万志华分享了好消息。
  过去,南山小学火爆,该校总人数已超2000人,但学校仅占地3000余平方米。而相隔1.5公里的第八小学占地万余平方米,学生仅200余人。
  改变得益于五华深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五华以学位紧缺的城区和中心镇为重点,以优质师资保障帮扶校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破解发展不均衡。”五华县教育局局长张伟雄说,目前已成立三种8个教育集团,“1+1>2”的溢出效应初显。
  “抓好教育是百姓最大的期盼,也是最大的民生。”五华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即便作为山区城市,大部分学校分布在乡镇和农村,但该县积极补齐农村学校的短板,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实现全县办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数据显示,近年来,五华共投入19.71亿元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增加10650个学位。五华还拿出“黄金地块”建学校,优质学位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近五年来,五华投入24亿多元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完成华城、安流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和22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384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数增至4685张、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数4.3张。
  “放心!”在五华县人民医院,谈起对帮扶医疗队的长期进驻,患者不约而同地回答。
  “放心!”五华县河东镇再新村村民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脸上笑开了花。
  两句“放心”的背后,是五华为民办实事取得的成效。
  十年来,五华坚持惠民生、保稳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特别是坚持每年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当地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实事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五华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平安等民生问题,持之以恒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大文章。
  赓续奋斗
  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五华发展迎来巨变:高速公路和高铁从无到有、产业发展大迈进、城乡旧貌换新颜、村民摘帽脱贫奔小康、百姓安居又乐业……
  风起琴江,奋进征程。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五华将如何出招?
  字字珠玑的“五华蓝图”上,“一城两带四区”是五华保持战略定力,主动融入大局,与时俱进确立的发展定位。
  据了解,五华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551”工作举措,高质量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
  “一城”即县城,包括老城区和琴江新城,目标是聚焦产城联动、业兴人和,打造成“宜居五华”的展示窗口。
  “两带”即统筹打造五华河沿线和琴江沿线绿色产业集聚带,推动重点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华将16个镇归纳为“四区”,通过打破空间、地理等因素局限,推动各镇各展所长、赛龙夺锦、联动发展。
  水寨镇、华城镇发挥新老县城优势、双城互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河东镇、横陂镇、转水镇立足县域副中心定位,打造最美后花园、城乡融合发展拓展区;安流镇、龙村镇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强镇富民先行区;郭田镇、双华镇、棉洋镇、梅林镇、华阳镇、周江镇、长布镇、岐岭镇、潭下镇9个镇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区。
  根据资源优势、综合交通、园区位置、基础条件等特点和变化,五华坚持“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全面保护”,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高效统筹,推动形成“城+带+区”多点支撑、各展优势、协同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呼之欲出,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加速打造,文明、平安、宜居、富美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做好今后的工作,五华具体围绕“551”工作举措来推进,即全力开展“五大”攻坚,着力在创新驱动、产业基础、重点改革、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五方面;奋力推动“五个”进位,着力在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五方面;扎实打牢“一新”工程。
  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一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
  一线案例
  高山出平湖
  大地腾金龙
  建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要几年?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以下简称“梅蓄项目”)给出了国内最快的答案。
  该电站主体工程开工至首台机投产仅用时41个月,创造了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最短建设工期纪录。
  梅蓄项目是广东首个核准批复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梅州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基建工程。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4台机组于今年5月底实现投产发电,8月份产值为5787.8万元,1至8月份总产值达3.15亿元,1至8月份总税收超4000万元。今年9月19日,梅蓄项目二期正式开工。
  位于地下120多米的项目主厂房,震耳的机器轰鸣声与外面安静的山水形成鲜明对比。只见地下厂房灯火通明,4台机组呈“一”字排开。再从厂房地面沿着楼梯而下,可见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便“埋藏”在地下六层之中,是项目电能和势能转化的关键设备。
  梅蓄项目运行中心主任孙德锁介绍,一期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5.7亿千瓦时,将主要承担广东电网调峰填谷、调相调频和事故备用功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1万吨,同时每年可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约1亿元。
  梅蓄项目枢纽工程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一期输水发电系统等组成,其中上水库和下水库主坝最大坝高分别为60米和85米,水库库容分别为4102万立方米和4382万立方米,两库落差约400米,是目前国内第二、广东省第一大水库库容的抽水蓄能电站。“因为库容量巨大,调峰能力更强,是广东目前唯一可以做到周调节的抽水蓄能电站。”孙德锁说。
  梅蓄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并产出效益,还得益于五华为移民群众妥善解决好了安置问题。
  项目工地向东北80公里外,黄狮新村452幢小洋楼整齐排列,梅蓄项目的移民安置群众在这里开启新生活。
  根据项目建设需要,黄狮村全村521户2300多人需要整体搬迁,其中涉及房屋292座。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五华县在龙村镇和水寨镇分别建设梅蓄新村和黄狮新村两个移民安置区。
  搬得出,更要住得稳。“两个安置区配套解决或妥善解决了移民子弟上学问题、移民群众搬迁后就业创业、看病就医、文化娱乐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五华县蓄能办主任邹伟鹏说。
  如今,安置区的中青年大多都在离家不远的工厂、商场等实现了就业,老人则在家照料小孩、买菜煮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不少移民群众还依托帮扶搬迁好政策,在城里或安置区内自主创业,开超市、做餐饮、做电商……户户都有致富路子。
  数读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92.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6亿元,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0亿元,增速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0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二
  ●2012年全年旅游接待1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2021年全年旅游接待57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
  ●2012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851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7元
  ●2012年“五大险种”综合参保18.2万人次;2021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1.59万人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五福风劲万象新 华章再续启新篇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