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实施四月余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行动指南

最新信息

《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实施四月余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行动指南
2023-07-14 05:56:0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如何把就业优先战略落到实处?今年3月1日,《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上海时隔17年再次修订促进就业地方性法规,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法治保障。以《条例》为引领,上海人社部门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多措并举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前不久举办的“乐业上海”七周年主题日活动上,上海人社部门发布了本市首批红色就业见习基地,旨在为青年提供更多见习机会,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资源丰富,带动就业容量大、质量高,同时肩负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本市人社部门积极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鼓励、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红色资源”申报本市就业见习基地。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龙华烈士陵园、国歌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10个区的13家红色场馆已成为首批红色资源就业见习基地。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条例》强调,本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23.6万,创下历史新高,稳就业任务繁重。探索将“红色资源”吸纳为就业见习基地,就是上海人社部门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举措。截至目前,本市已有各类见习基地800多家,每年提供3万多个见习岗位,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实岗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
  此外,本市还组织开展大量线下招聘活动。如3月19日至5月26日,人社部门开展以“职引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活动期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共举办线下招聘会226场,组织近9400家用人单位提供16万个招聘岗位,共吸引近17万名毕业生求职,初步达成招聘意向约3.4万人次。
  对于尚未落实毕业去向的毕业生,上海各级人社部门开展实名制跟踪服务,做到底数清、需求明,提前介入提供岗位推荐和职业指导服务。为了提高青年求职能力,上海人社部门探索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开设求职能力实训营。今年以来,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商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大学生求职能力实训营,训练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定位、职业决策、求职准备、职场演练等方面。下半年将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群体,继续深入社区推进实训营项目。
  上海人社部门还大力支持用人单位吸纳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招录2023届高校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本市登记失业3个月以上人员,以及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都可享受2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补贴以“免申即享”方式发放。
  “招聘淘宝”
  为市场和求职者搭建桥梁
  “用过很多招聘网站,还是觉得上海人社的招聘平台最靠谱!”在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市民薛先生正向职业指导师咨询跳槽事宜。他感慨,自己上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上找到的,当时还是旧版。在职业指导师的引导下,他登录了改版升级后的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体验起了如网购般便捷的求职过程。
  2021年10月,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正式上线。其建设思路也被写进了《条例》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市大数据中心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与‘一网通办’平台对接,加强大数据集成运用,整合归集就业岗位招聘信息,面向招聘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岗位发布、简历投递、就业见习、职业指导等服务,并为企业间共享用工提供信息对接服务,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
  一年多来,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不断探索推出新功能。为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本市人社部门依托新平台,在部分区启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细分库”。该细分库在严格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导入2023届上海地区高校毕业生全口径信息,为本市重点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精准、优质的就业推荐,促进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匹配,是本市人社部门积极应对当前就业形势、推动高校毕业生与重点企业供需对接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细分库”运行模式下,本市人社部门的职业指导师将根据重点企业招聘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院校等方面需求,精准锁定目标群体,并以电话或短信形式开展岗位推介。高校毕业生如有应聘意愿的,可以直接登录本市“随申办”App或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完善个人简历并开展投递,从而节约时间精力,提高求职效率。
  截至6月底,共有约1.62万家用人单位登录新平台,累计发布职位信息约23.64万条,招聘人数约112.84万人;共有约24.37万名求职者登录新平台,累计投递简历约105.69万次。
  “15分钟就业服务圈”
  使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也有助于保障基本服务供给,落实落细就业政策。《条例》明确,区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力量,通过配备相应的社区工作者等方式,在每个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安排至少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信息排摸、就业援助、政策宣传、劳动者权益维护等工作。
  为深入贯彻实施《条例》,上海人社部门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织密基层服务网络,建强站点服务功能,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使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将服务队伍沉入网格里,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此前,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交西党群服务中心“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迎来了第一场“一对一职业指导进社区”活动。活动现场,特邀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的专家通过一对一聊天的形式,为社区待就业青年开起了“小灶”。这类职业指导让正在找工作的青年们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对自己的优点、特长、技能以及不足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就业方向、就业规划等增强了自信。
  据介绍,“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通过落实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制度和使用人社服务网办系统,提供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募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创业指导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十四五”期间,上海中心城区各街镇以及主城片区、新城、核心镇、中心镇的居住地区全面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一般镇及乡村地区开展试点。到2023年底,确保每个街镇至少建设或试点1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2025年末,全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范围将覆盖本市全域,实现站点辖区内基础就业服务功能齐全、辖区居民获取就业创业机会有效增加。
  “灵活就业”专章
  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灵活就业群体加速壮大。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灵活就业”专章,也是《条例》的一大亮点。
  截至目前,上海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将近300万。《条例》从灵活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灵活就业调查登记、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细化支持保障措施,并针对新就业形态,明确了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协商确定标准等内容,通过建立完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
  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上海于2021年底在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正式上线首个公益性线上零工市场——“灵活就业(零工)信息专区”。专区主要归集发布各类兼职、小时工、新业态等零工岗位,并发挥市场信息整合、岗位真实性审核、服务资源互通共享等人社部门公共服务平台优势,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免费高效的人岗匹配服务,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灵活就业(零工)信息专区”上线以来,受到了用工方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普遍欢迎。
  2023年6月,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建立了全市首家公益性线下零工市场,并于6月16日举办了全市首场公益性“零工”专场招聘会,方便用工方实现“即时快招”和“即招即用”,也让灵活就业人员享受到岗位应聘、职业指导、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一站式”服务体验。
  此外,为切实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5月1日起,外省市在本市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和上海户籍灵活就业人员一样,参加养老医疗保险。通过采取个人承诺和集成化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和参保登记的手续也得以进一步简化。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实施四月余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行动指南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