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红利,为浙江注入澎湃新动能

最新信息

长三角一体化红利,为浙江注入澎湃新动能
2023-11-30 10:08:00
五年来,浙江坚持全省域参与、全方位融入、体系化推进,以一域服务全局的使命担当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
  看项目建设,380余个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完成投资超5000亿元,先后两批认定推广一体化最佳实践35个,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省域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看科创布局,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G60科创走廊,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首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15个联合攻关项目。
  看产业协同,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浙江省约三分之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备份。
  看对外开放,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共同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浙沪签署深化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框架协议,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基本建成。
  今年以来,浙江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对标更高、锚定最好,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之江大地落地见效。如今围绕长三角的,都是这样滚烫的关键词:同频、机遇和想象力。
  风起长三角,之江两岸吹拂起璀璨未来。
  共谋共识省域发展融入国家战略
  这是殷切的嘱托——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与上海、江苏和安徽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机制,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升温。
  尤其近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按下“加速键”,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浙江“笔迹”尤为清晰可见——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将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当年全省要重点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要求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浙江率先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率先出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
  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举行。浙江把谋求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密衔接,释放出战略叠加效应,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勇当开路先锋。
  2021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之际,浙江通过抓示范、抓项目,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重点领域不断深化破题、标志性成果落地显效。
  2022年,长三角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浙江和兄弟省市联动守护产业链,累计相互支持长三角近7000家企业复工复产和物流保障,建成平湖、嘉善生产物资中转站,协调解决长三角区域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链问题。
  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迎来揭牌四周年。浙江高质量推进嘉善“双示范”建设,聚力打造水乡客厅、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等标志性平台,开工建设方厅水院等重大项目。
  五年来,精准定位凝聚共识。打造长三角创新发展增长极、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长三角幸福美丽大花园、长三角改革开放引领区的“一极一翼一园一区”早已成为浙江上下的行动目标。
  五年来,肩负使命贡献力量。高水平建设大湾区,共同构建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体系;高品质建设大花园,共同加强长三角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当年谋划的九大任务,已转化为各种努力和行动。
  五年来,省域发展全面聚合。杭州都市圈范围不断向外扩展;浙北嘉兴、湖州塑造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群;衢州、丽水也借助大花园建设,与皖南联动,为“绿三角”建设添砖加瓦……省域发展与国家战略实现双赢局面。
  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浙江人融入长三角一路走来的特质,同时也得益于一体化释放出来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市场红利,为浙江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
  共建共享长三角越来越像一座城
  同在长江尾,共饮一江水,长三角越来越像一家人、一座城。
  地理距离,正在被路网交通打破“界限”。
  五年来,浙江始终把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如今,杭州与上海、南京、合肥之间基本实现高频次“1小时交通圈”,通苏嘉甬、如通苏湖、沪苏嘉等一批多年想干的轨道项目实现开工,商合杭、杭黄、杭绍台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
  心理距离,正在被跨省共享消除“隔阂”。
  一张小小的社会保障卡,究竟有多大用处?答案让人惊讶,你可以在长三角41个城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观博物馆、游览景区、实现异地就医结算、领取各类补贴……
  一个小小的“跨省通办”窗口,能干成多少事?很多顾虑都被打消,新生儿入户,可以在受理地直接打印居民户口簿,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手;区域内首次申领身份证,不用回老家在异地就能办;跨区办企业,营业执照实现异地互发……
  不仅仅如此。从共建到共享,长三角“民生事业幸福圈”日益丰富:跨省域招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破局;跨省域就医,长三角率先启动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跨省域养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长三角方案”……
  五年来,浙江不断加快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合力营造民生“幸福圈”。如今,聚焦群众企业高频刚需,推进“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跨省户口迁移”等152个高频事项实现长三角地区“跨省通办”,累计办件677万;长三角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浙江省全部11个地级市9398家医疗机构。
  省界距离,正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变得“模糊”。
  走进示范区嘉兴片区的祥符荡畔,一个绿谷正加速成长,一个世界级的科创湖区呼之欲出——祥符荡创新中心,已集聚起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长三院等长三角高端科研资源,汇聚了一批院士领衔的国内外顶尖研发团队。
  从科创中心到水乡客厅,从太浦河到沪苏嘉城际铁路……作为长三角的缩影,示范区致力破解一体化的瓶颈,彼此不再割裂,拥有了共同一个身份:长三角人。
  三年前,在嘉善教育局工作的80后干部俞海彬来到执委会,一头扎进了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动工作中。“每一次争吵与和解,都是为了长三角发展的共同利益。”对方说。
共生共荣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浙江头部企业,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中。四个月前,由复旦大学与阿里云等共同打造的科研“超级计算机”CFFF正式上线,从精准预报天气变化到预测候选化合物成药性、安全性,再到模拟星系碰撞,这一全国高校最大规模的智能计算专用平台,让多个基础学科研究领域的科学智能成为可能。还有浙江启尔机电和上海微电子装备联合开展的研发创新。如今,像这样携手创新的新故事,越来越多。
  五年来,浙江主动牵头组建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万余项,其中浙江与沪苏皖技术交易额达858亿元。同时,牵头共建数字长三角,建成并启用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长三角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长三角物联网领域“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整合中试设备超过500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来我往……一个彼此链接、共荣共生的长三角正在走来。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认为,可以预见,这个中国最大体量、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不仅将给浙江区域发展带来有力支撑,也有望为世界发展前景增添一缕亮色、一股强大源动力。
  “在长三角落户的企业家是很幸福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今年的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引发共鸣。
  王传福所说的“幸福”,主要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优势明显,聚集了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具有雄厚基础和天然优势。
  正因如此,比亚迪在长三角范围内进行了大手笔布局。在江苏常州,有比亚迪整车项目;在浙江嵊州、仙居和永嘉,比亚迪先后布局了三个电池项目。更有意思的是,浙江的新能源整车企业会采购产自常州的电池,而苏沪皖范围内的整车企业也大量采购宁波、台州产的优质汽车零部件。
  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机制灵活的浙江,充分利用长三角产业融合集聚过程中的再分工,主动承接上海、苏州产业转移。包括浙江嘉兴、湖州等在内的上海周边城市,纷纷以各自特点打出全新的产业承接牌,协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
  以“单打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为特色的浙江制造,借力长三角一体化春风,更深入嵌入长三角的主导产业链之中。
  “未来长三角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在长三角内部形成世界型的产业集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这种产业集群可以模糊长三角区域之间的行政边界,实现广泛的一体化效应,而且也符合未来以全球产业链集群竞争的趋势。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长三角一体化红利,为浙江注入澎湃新动能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