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教育集团大调整!集团化办学“双刃剑” 帮扶大还是虹吸强?|隽言教育

最新信息

广州教育集团大调整!集团化办学“双刃剑” 帮扶大还是虹吸强?|隽言教育
2024-01-03 08:23:00
近日,广州教育集团大调整,多区出台集团化办学最新工作方案,透露集团化办学战略升级与变化:扩容——成立新的教育集团、老集团添新成员、一些区完成教育集团的全区覆盖;赋权——集团总校长对成员校的人、财、物有更多“话事权”。
  广州的集团化办学之路已经走了6年,近来各区的调整彰显了集团化办学的深化,也显示出其两面性:
  一方面,优质核心校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实现以强带弱,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强了广州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
  另一方面,有的教育集团成员校多、学段长,考验核心校“输血”能力;以往教育集团“资优生+学困生”的结盟方式逐渐转向“中等生+学困生”牵手,带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此外,教育集团对生源的“虹吸效应”有所显现,需警惕区域教育生态恶化。
  专家建议,出台对学校的增值评价,引领教育集团健康发展。抱团结盟是过程,不是终点,集团化办学的目的,是优质核心校向薄弱校“输血”,提升成员校“体质”,最终实现成员校“自我造血”独走天涯。
  近来,广州11区迎来集团化办学新一轮调整“窗口期”,各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最新集团化办学战略和做法先后出炉。
  海珠区五个教育集团调整;越秀区开启“669”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白云区对原有教育集团调整之外,新建广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实验教育集团两大教育集团;增城区新增增城广附教育集团;天河区扩大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教育集团规模,筹建广州奥林匹克教育集团、龙口西小学教育集团、广州天府教育集团;此外,荔湾区4所示范性高中分别与11所初中组成4个教育集团,44所公办小学集团化办学调整。
  据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其他区的集团化办学调整方案也在酝酿之中。
  集团化办学“加法”:+规模、+权利
  +规模:扩存量提增量
  本轮各区的集团化办学调整,体现出增量、扩容、覆盖全区的趋势。
  一方面,原有的教育集团增加新成员。
  例如:海珠区调整的5个教育集团,全部增加了新的成员校。广州五中教育集团增加两所成员学校,分别是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广州市聚德中学,规模达到10所学校;广州市南武教育集团增加了广州市南武中学附属学校,规模达8所学校;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教育集团增加广州市新滘中学;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教育集团增加广州市海珠区黄埔中学;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增加广州市海珠区第四实验小学。
  越秀区的培正教育集团新增2所成员校——矿泉学校、沙涌南小学。
  天河区将扩大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教育集团规模。
  另一方面,组建新的教育集团。
  例如:白云区新建广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实验教育集团两大教育集团;天河区将筹建广州奥林匹克教育集团、龙口西小学教育集团、广州天府教育集团。
  +规模:全区覆盖趋势
  本轮调整,多区形成了教育集团全区覆盖的态势。
  例如,越秀区采取集团、学区、联盟三种方式,集团化办学基本覆盖了全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学方面,以6个区属高中为核心校建立教育集团;小学方面,形成6个学区,每个学区9小学,覆盖区内全部公民办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特殊学校;幼教方面,组成9个幼教联盟,覆盖区内全部公民办幼儿园。
  白云区完成调整后,教育集团覆盖76所学校幼儿园(含三所待开办学校)。
  荔湾区方面,全区4所区属高中与11所初中形成4个授权制的教育集团;组建1个紧密型小学教育集团——沙面小学教育集团;组建8个授权制小学教育集团,即授权8所区属优质名校(授权校)管理周边21所小学(成员校);14所小学(校区)加入中学教育集团;本轮调整涉及44所公办小学(68个校区),实现全区公办小学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权利:总校长“话事权”扩大
  对于集团化办学来说,外界看到“一纸婚约”的牵手容易,见真章是“婚内协议”——集团内部究竟有没有真正的人事、教学、财务方面的共享和“输血”。
  “输血”效果还取决于成员校的吸收能力。成员校终究是个独立学校,有自己的管理层、师资队伍、教学习惯和方式,愿意向核心校学什么、学多少,那是人家的自由,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轮的调整中,不少区扩大了集团总校长的“话事权”,对教育集团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方式作出了调整。
  荔湾区发布的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中提到:授权校对受援校(成员校)的重大办学行为进行决策、统筹、指挥及监督;授权校副校长兼任受援校(成员校)校长,受援校(成员校)领导班子成员人选由授权校建议提名;授权校有权在校际间整合教师资源,调配教师及管理人员。
  天河区规定,设立教育集团理事会,由核心校(园)书记(校园长)担任集团理事长,成员校(园)书记(校园长)担任副理事长,共同研究、协商集团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督及保障,完善集团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海珠区实行总校长负责制的集团管理模式,逐步赋予区属教育集团人事、资源统筹权,优先保障核心校校长的三大人事管理权:在成员校校长使用上的“发言权”,在集团内教师交流上的“统筹权”,在集团内紧密型成员校的编制和职数上的“调配权”,逐步推进一体化管理。
  简单地说,就是集团总校长,对成员校有了更多的人权、事权、财权。
  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校长对每个成员校的话语权到底有多大、总校长的决策在每个成员校能落实到什么程度,不同教育集团的情况大不相同。取决于总校长的个人威信、管理意愿、成员校服从情况、客观条件等因素。
  新现象:集团总校长和核心校校长分设
  羊城晚报记者观察到,一些教育集团采取了集团总校长和核心校校长分设的措施。
  例如,近来南武中学原校长陈祥春年届退休,被特聘为广州市南武教育集团总校长,总管教育集团事务。核心校南武中学的校长由曲文国出任。
  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原本的4个校区由校长曾丽红兼任法人,总管各校区人、财、事权。各校区独立后,与母体学校的关系变成校际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原校长曾丽红转任广州体育东教育集团总校长兼理事长,4所学校则分别由此前分管副校长担任法人、全面主持管理工作。
  但这种模式对总校长的权威与“江湖地位”要求很高,基本是核心校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退休后出任集团“掌门人”,从而形成对集团的掌控力。大多数教育集团不具备这样的操作条件。
  正能量:以强带弱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广州的集团化办学之路始于2017年。6年来,纵观广州教育集团之路,均衡、优质、强师、课改、责任五大关键词,贯穿了各大教育集团的办学之路。集团化办学通过发挥优质学校示范作用,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实现以强带弱,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强了广州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
  尤其是省市属教育集团,结合广州城市区域开发建设规划,把省市属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外围城区,使外围城区老百姓能更多、更便利地享受市属优质教育资源。
  广州集团化办学,有效地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探索了小初衔接、中高衔接的跨学段人才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适龄儿童“上好学”的需求,回应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
  集团化办学“双刃剑”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集团化办学有其积极作用和重要性,但也有其“副作用”,需要清醒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从而克服消极因素,让正向作用最大化。
  成员校多、学段长核心校“输血”能力有限
  纵观广州新一轮的集团化调整,有的教育集团成员校多、学段长,让人担心核心校的“输血”辐射能力。
  首先,核心校总校长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核心校本身大多就是“一校多区”,五中、南武中学、真光中学、十六中、东风东路小学、小北路小学、海珠区实验小学、沙面小学等自带多个校区,此外成员校从两三所到八九所不等。
  “一校多区”的管理本身就会占据核心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的大量时间与精力。 “所有校区不同部门、人财物安排都要排队等校长决策、签字,副校长、主任、年级组长等中层干部虽有一定的权限,但很多事务不能作主,需要跨校区向上请示,管理成本会随之增加。”一位校长表示。
  如果再加上两三个、五六个、甚至八九个成员校,核心校的总校长管得过来吗?
  其次,对成员校的帮扶程度取决于核心校的“输血”能力。核心校体质再好血抽多了也受不了,面临教育资源稀释的风险。
  有的区规定,教育集团授权校副校长兼任受援校(成员校)校长。假如一个集团有1个核心校、4个成员校,核心校校领导的配置通常是一个正校长、4名副校长。4个副校长“倾巢而出”兼任成员校校长了,核心校自己怎么办?
  第三,不少教育集团学段从小学到高中,横跨12年。当然,跨学段的教育整合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有利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变革等。但是,小学和中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面对的升学压力完全不同,不少高中核心校的总校长直言“学段太长有压力”。一位中学核心校校长表示:“集团内有1所小学,我们学校是初中和高中的完全中学,说实话对小学的教育特点并不熟悉,中学的管理和教学方式,跟小学差别很大,有点不知从何下手。”
  “中等生+学困生”结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本轮的教育集团大调整,有一个重要特点:以区属学校的结盟为主,不少教育集团的核心校并非传统名校,而是区内第二梯队学校。
  也就是说,以往教育集团“资优生+学困生”的组合方式转向“中等生+学困生”,有的教育集团还是“中学中等生+中学学困生+小学生”的组合。如果大家努力方向正确、内部和谐统一,共同进步当然是最好结果,但万一“中等生”带错方向或管理技艺欠缺,演变成小伙伴相互“拖后腿”的共同退步,也不是没有可能。
  虹吸生源?警惕区域教育生态恶化
  本轮调整,不少区都采取了每所区属高中成立一个教育集团,每个高中带几所初中或小学的模式。
  不可讳言的是,近年来的集团化办学出现了集团内部“生源池”的弊端。教育集团一方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形成了小学-初中、初中-高中的生源输送链条。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来看,作为核心校的高中,为什么要劳心劳力帮扶成员校?除了行政命令、社会责任之外,内驱动力在哪里?
  “搞好集团内的小学、初中,也能为高中提供一些优质生源。”多位校长坦承,重要的动力之一是“生源”。
  因此需要警惕,区属高中教育集团画地为牢,成员校成为生源“疆界”,降低教育的流动性、公平性。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省市属教育集团对区域生源,也形成了一定的虹吸效应。近年来,省属、市属名校辐射广州外围城区,开设分校区、纳入薄弱校或新学校作为成员校,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各区的教学能力和师资水平,造福一方;但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区属学校的生源。
  “过去,初一入校280分以上的学生约4个班,现在只有3个班。高一尖子生也有所减少。”一位区属完全中学(初中、高中)的校长告诉记者。
  区属龙头高中普遍反映高一招生压力巨大,“尖子生少了”。
  一所区属第二梯队高中的校长说:“以前高考我们出过区状元、全区前100名的学生,但现在由于生源入口就缺乏优质生源,出口成绩亮眼的学生大幅减少。对教学而言,教好中层学生就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少了;对老师来说,教出优秀学生的可能性小了,成就感和积极性降低;对学校来说,社会评价、美誉度逐渐降低,‘江湖地位’下降;长此以往,打击学校、校长、老师的积极性。”
  对于生源的虹吸效应,一位校长表示:“对于优秀学生和家长来说,只要能入读更好的学校就是好事。但对于整个区的教育生态来说,教育不是只有圈生源,需要营造的是所有学生、老师、学校都充满希望的、积极向上的、有成就和价值感的教育环境。”
  建议
  出台教育增值评价引领教育集团新发展
  教育名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指出,学校对生源的追逐,主要原因是教育增值评价的缺失,如果能从学生入学及毕业情况、素质教育落实情况、全面发展情况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等多维度,考核学校、老师、学生,且所有考核指标和结果公开、透明,全部向社会公布,让公众看到每个学校的教育能力、办学水平,不同孩子在不同学校获得的发展进步,让大家都理解“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能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
  教育评价改革多年来都是说得多、落地少,建议各级管理部门改革政绩观,尽快出台相关措施,让教育集团健康发展,帮助广州教育再上新台阶。
  教育集团是过程终点是每所学校优质独立办学
  任何事情都有边际效应,办学校、做教育也是如此,学校规模不是无限制的越大越好,校长的管理能力也是有边界的。
  一位名校长,无论各方如何动之以名利游说,都不愿意办分校、扩大办学规模,他的理由是:能力有限。他特别强调,能力有限不是谦虚而是规律。他坚信一个人最多影响七八个人,管理是要有情感投入的,灵魂在场、身心相伴才能对团队产生深刻的影响。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校长了解每一位老师、认识每一个学生。学校大了,连老师都认不全,何谈关注每个学生。
  集团化办学,是优质教育资源偏少、优秀校长偏少,而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又很高的特定发展阶段的权益之计,在各个学校达到一定办学标准之后,还是要回归每个学校独立自主办学。
  抱团结盟是过程,不是终点。集团化办学的目的,是优质核心校向薄弱校“输血”,提升成员校“体质”,最终实现成员校“自我造血”独走天涯。
  归根结底,一所学校究竟能不能办好,教育集团能有一定帮助,但求人不如求己,最终还是取决于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好每个校长、每个老师,学校和老师本身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方法。
  全社会也不必神化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不存在所谓你懂我不懂的核心技术,教育是一个情感事业、精神事业、灵魂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每个学校、每个校长、每个老师做好自己,就是当地百姓之福。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广州教育集团大调整!集团化办学“双刃剑” 帮扶大还是虹吸强?|隽言教育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